2017/04/24
創王參與PWC 2017臺灣企業領袖會議

2017-04-24

資誠(PwC Taiwan)2017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今(24)發布,今年主題為「臺灣2.0:從效率趨動到創新驅動  CEO的新成長地圖」,本年度共123家臺灣企業接受問卷調查,10位企業領袖參與深度訪談。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度企業領袖對未來成長信心走出前幾年的低迷不振,漸趨樂觀,面對未來更趨激烈的產業競爭,CEO們皆認同「創新、科技與人才」三大動能將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

看好未來成長前景  信心指數走出低迷

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走過黑天鵝事件頻傳的2016,臺灣CEO們接受調查時對於未來一年全球經濟成長的樂觀,從去年的16%上升至40%,甚至超過全球企業領袖調查的25%。認為未來一年可能衰退的從去年的36%下降至15%,其中的因素可能與美國景氣復甦、中國大陸惡化趨緩有關。而CEO們眼中看好的市場前三名為:美國(43%)、中國(39%)和德國(17%)。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中兩國在企業家心中首要市場的地位首次互換,而金磚四國可能由於光環褪去,排名皆大幅後退,而CEO們面對近十年全球經濟局勢的劇烈變化、保護主義興起等因素,已經體認到必須找尋更為靈活、寬廣的市場組合。

CEO憂心前三威脅:經濟不確定性、稅負增加、匯率不穩定

臺灣CEO們即便對未來一年經濟成長前景看好,但最憂心的前三項威脅分別是經濟不確定性(74%)、稅負增加(71%)以及匯率不穩定性(70%)。和全球企業領袖所憂心的經濟不確定性(83%)、法規過度監管(79%)以及核心技能不易取得(76%)有所不同,不過今年臺灣企業領袖對「法規過度監管」的憂心增加幅度最高(48%上升至56%)。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張明輝所長認為,今年全球企業皆要面對保護主義興起與美中兩大經濟強權微妙互動所帶來的影響,美國自川普勝選主政之後強打「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思維,並具體落實其競選時「退出TPP」之訴求,而中國則繼續延續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整合動作,這兩大國路線已經明顯不同調,川習會之後的後續互動將持續牽動全球政經走向。

張明輝指出:「臺灣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挑戰不曾稍減,現無論是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或者赴中美兩國投資,布局的思維必須更為縝密。」

調查計畫主持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吳德豐表示,企業如果有意赴外投資,布局策略應站在「全球思維、在地化經營」的戰略高度,不僅要考量如何遵循移入移出國的商業與勞動法規,還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平衡處理不同國家的投資政策趨向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免為企業經營增加更大的風險。資誠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也提醒:「企業跨國重組或調整,可能會涉及複雜程度較高的國際稅收問題以及反避稅規定,需要謹慎處理。」

創新、科技與人才  未來產業競爭決勝點

臺灣產業的轉型該何去何從已經是產官學界的熱門議題,今年的調查顯示企業家們除了對創新抱持越來越開放的心胸,大多數受訪CEO也相當認同「創新、科技與人才」將是下一波產業與國家競爭力的決勝點。

吳德豐表示,臺灣目前在全球創新的產業熱潮中,產官學之間缺乏一個有助強化互動溝通的機制,而政府在產業創新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應從過去的強勢主導產業創新,走向建構對創新友善的基礎建設與法規環境,以免對產業創新形成阻礙,或異化了創新體系。吳德豐說:「政府應該要先擁抱產業創新,讓新創企業有機會發展野蠻成長。」

科技對於產業生態帶來的衝擊已不言而喻,根據今年調查報告顯示,臺灣企業認未來的科技走向中,最有可能發生的莫過「自動化生產,機械取代勞動力」、「物連網取代通路」以及「自動駕駛」。且不論AI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全球企業領袖對於具備技能且能適應人機時代的人才仍感到極度短缺。台灣CEO們亦積極找尋具備軟技能的人才,但是當面對技能欠缺的問題,臺灣領袖採取的主要方法為「將員工調動至所需之處」(78%)。

吳德豐指出,臺灣CEO明顯傾向從內部人才的整合來解決技能短缺的問題,但他強調面對全球的創新趨勢,與來自四面八方、以破壞式創新重塑產業競爭態勢的競爭者,臺灣企業領袖應該重新思考未來的勞動力組成,以強化競爭力。

本次應邀進行專題演講的科技部陳良基部長指出,政府產業創新政策出臺之後,對於頂尖人才的招募亦有配套措施,日前科技部提出「海外人才歸國方案」,就是著眼於台灣產業界的人才需求。陳良基強調:「臺灣產業有人才需求,海外也有願意回台工作的優秀人才,科技部未來將積極扮演媒合的角色,除了每年送臺灣的博士生出國增加國際化競爭力,也積極協助海外人才回台服務。」陳良基認為,臺灣產業找尋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用想像的或者只著眼短期的發展需求,應該要先從了解產業的國際大趨勢與最新技術現況開始,近一步延攬頂尖優秀人才回臺。

創新與轉型契機  在於改變傳統產業思維

臺灣產業長期以代工製造為主,近年競爭優勢逐漸流失,進入成本惡性競爭與轉型瓶頸,產官都不斷尋求解方,資誠企管顧問副董事長劉鏡清觀察臺灣產業的發展,認為不論是追求轉型或者長遠的發展,都應該不斷朝著更具影響力的方向努力,特別是必須放下長期代工形成的思維:「市場和科技都不斷地在變化,產業想要從代工轉型應該要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發展解決方案,並跳脫擠進供應鏈的思維,轉向全球創新的價值網絡。」

吳德豐指出,這一波科技創新其實為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帶來機會,過去台灣中小企業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骨幹,只要重新思考如何擺脫傳統製造業的思維和框架,轉向知識經濟的發展模式,發揮中小企業靈活、彈性的優勢,轉向發展知識經濟,有助於協助企業跳脫代工製造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臺灣大學EMBA執行長謝明慧教授指出,中小企業普遍的問題就是欠缺研發資源,這一點必須透過策略聯盟來克服。這個觀點呼應了科技部陳良基部長鼓勵企業要「打群架」的看法,陳良基認為中小企業的策略聯盟如果能採取「不做獨大,垂直整合、水平合作」的策略,一起面對霸主型的競爭者,未來將會更有競爭優勢。

而過去台灣高科技產業研發能量,要如何在未來打造競爭的第二曲線?吳德豐認為,從研發實體產品轉向軟體的知識經濟,也就是走向產業更上游的前端研發,以產出專利授權的知識經濟,創王光電執行長朱克泰博士指出,過去臺灣專利輸入的金額非常驚人,顯見發展知識經濟在台灣就有很大的市場,知識經濟的發展也是「打群架」的概念,善用臺灣過去所累積的研發能量,但是有別於傳統製造業的排他性(Exclusive),而是建立兼容性(Inclusive)。

朱克泰指出:「資源有限的時候,發展知識經濟就是選擇專注技術上的突破。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典範轉移的事情,以互補(Complementary)的思維取代過去的競爭思維,產出的專利授權的產品,與策略夥伴分利共好。」

建立信任  數位經濟時代的關鍵議題

今年度調查報告針對CEO擔憂的數位科技風險進行探討,發現企業領袖最擔心的數位科技風險包括:IT中斷與干擾(88%)、網路安全漏洞影響業務資訊或重要系統(87%)以及違反資料隱私與道德(77%)等。

這些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不斷提高企業建立公眾信任的難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營運長梁華玲指出,數位科技的時代來臨,信任、社會公義已經是普世價值,這意味著社會大眾將以更嚴格的標準來檢視企業的營運活動,並以更快速且無遠弗屆的網路散播他們的觀點。

張明輝所長提醒,數位科技與全球化的時代,科技的進步讓世界更為緊密地連結,跨國經營拉高了企業落實社會責任(CSR)的挑戰性,臺灣企業應考量不同地區的社會文化與法規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的檢視觀點和要求,並改變以股東價值為最大優先的思維,發展真正能回應利害關係人、雙向溝通、共榮共好的經營策略。


轉載自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170424.html

欲了解更多創王公司資訊/專業技術,請參考官方網頁 http://www.int-tech.com.tw/zh-tw/ 或透過e-mail聯繫我們 INT.NBD@int-tech.com.tw